每一個孩子,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
來源:www.eyahogift.com 發布時間:2020/3/14 10:17:38
對于每個孩子而言,父母就是他們的全世界。
父母的良言,是指引孩子往前走的明燈。
父母的惡語,是種在孩子心里的毒瘤。
父母隨口而出的語言,或許就是孩子未來要走的路。
1、父母的嘴里,藏著孩子的智商
看過一條令人心疼的新聞:
在外地做水果生意的王女士,有一天,把3歲多的兒子一個人放在家。
不幸的事發生了,孩子從5樓掉下去,生命垂危。
幸運的是,搶救及時,孩子在重癥病室呆了19天,出院時也沒有什么后遺癥,而且還有一個喜人的意外收獲。
原本3歲多的孩子,一切正常卻不會說話,為此,幼兒園都不收他。
沒想到,大難不死,還找回了語言能力。
后來,在醫生的推斷下,應該是在重癥監護室里,護士們每天陪孩子說話,無意中提升、鍛煉了他的說話能力。
在孩子出事之前,王女士由于忙于生意,幾乎很少和孩子交流,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遲緩。
特別慶幸,孩子沒事,正常的他也終于能像正常孩子一樣成長。
《父母的語言》一書中指出:
發育中的孩子早期接觸的詞匯數量,對孩子大腦構造和發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,它會直接影響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學習能力的差異。
也就是說,在孩子的人生早期,父母對孩子說話的多少、說了什么話,將會對孩子的學習、語言、智商產生影響。
人人皆知,一個人說話的能力,就像吃飯睡覺呼吸一樣,伴隨著人的一生,并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父母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,起早貪黑地賺錢,沒日沒夜地奔波。
殊不知,孩子最好的起跑線,就藏在父母的嘴里。
對孩子多說話、說好話、說積極的話,相對于給孩子的人生涂上了絢爛的底線。
2、父母的嘴里,藏著孩子的人際關系
羅振宇曾說過 :
當代社會,最重要的能力是表達能力。
表達能力強的人,會比別人得到更多的機會和人脈。
昨天,朋友在我們閨蜜群里,發出她和10歲兒子的聊天記錄。
大家被母子倆甜到,也被孩子暖心的話語暖到。
這幾年,朋友一直在網上兼職寫稿,每次發稿都會和兒子分享。
“媽媽好棒,愛你,媽媽?!?/span>
之后,在朋友的引導下,孩子對文章內容、層次進行了解讀和夸獎。
朋友說:“哪怕只是個孩子,被人這樣夸獎我辛苦寫出來的文章,心里有一種莫名的成就感與溫暖?!?/span>
其實,之前見過朋友的兒子,年紀雖小,說出來的話,卻很暖人。
看到人家穿了新裙子,他會夸人有眼光,買了這么好看的裙子。
看到別人做了新花樣的指甲,他會夸人手和花樣搭配得真好。
當大家沮喪時,他還能時不時給出兩句“心靈雞湯”。
《小王子》里有一句話:
世界上,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,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心情跌入谷底,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。
有些人,一開口,就贏了。
朋友平常的語言習慣,就是積極的話語多過消極的語言、夸獎多過批評、鼓勵多過指責。
大家都喜歡和她聊天,人緣極好。
或許正是這樣的耳濡目染、言傳演教,也讓孩子學會了看人看長處、夸人夸具體的思維方式。
反觀身邊有些父母。
他們在語言上缺乏智慧,習慣了以責備代替善意、用批評代表擔心,背后議論他人行為。
兒童心理學研究指出:
孩子的眼睛,就像一臺不設上限的攝錄機,可以記錄下父母的言行,并以此為人生準則,模仿和傳承。
猶太人有一句諺語也說過:“孩子在街說的話,都出自于他父母的嘴?!?/span>
不難想像,一個說話傷人的孩子,未來又如何打通人際關系?
3、父母的嘴里,藏著孩子的性格
電影《滾燙的愛》中,女孩安澄遭到同學的暴力對待。
有一次,安澄被同學偷走校服,不敢去上學,讓媽媽幫她請假。
她哭著對媽媽說:“我和你是不一樣的,我是一個底層的人?!?/span>
媽媽聽了特別心痛,但她忍著淚水,對女兒說:“我們是一樣的人?!?/span>
在媽媽的鼓勵下,安澄鼓起勇氣反抗欺負她的同學,過了一段時間,再也沒人敢欺負她。
安澄的媽媽在得知女兒被欺負后,既沒有氣到替女兒出頭,也沒有責怪女兒太軟弱。
而是用有力的話語去鼓勵孩子,她有能力走出困境。
在人的一生中,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,遭到各種各樣的刁難。
有人選擇知難而退,有人卻要迎難而上。
有人在難題面前一籌莫展,有人卻是尋找靈光。
這一切,大部份的功勞,都應該歸功于童年時的經歷,父母對孩子的教育。
一個打碎了花瓶的孩子,父母是直接追問責任人、要求認錯,還是對孩子說:
“寶貝,有沒有嚇到、傷到,我們一起把碎渣清理了,以免再傷到其它人?!?/span>
久而久之,在前者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,遇事時,會下意識地去推卸責任,因為承擔責任有可能會被罰。
而后者則會懂得,發生任何事,都不必害怕,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結果。
一個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孩子,父母是披頭蓋臉地質問“怎么才考這么一點”,還是對孩子說:
“考得不好,你也很沮喪對不對,要不,我們一起看看問題出在哪里?”
前者,永遠不會知道,為什么自己努力學習、堅持作業,仍然考不到高分。
后者,感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接納,即便仍然成績不理想,他們也會活得有力量。
我們都知道,生而為人,艱辛和機會往往并存。
而一個人的思維方式,則多數體現在他的話語里。
正好也展示了,這個人是積極地生活,還是消極地處事。
這一切,都藏在與父母相處的最初幾年、父母的語言里。
4、父母的嘴,決定著孩子的路
人一生的發展,離不開良好的學習態度、和諧的人際關系,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。
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,是孩子未來路上的奠基石。
好的人際關系,是孩子未來路上最好的助力。
好的生活態度,則是孩子披荊斬棘、堅持到底的鎧甲。
有這樣一段話:
影響孩子成長的主要因素是父母,父母教育是人的成長的根部和根本。
父母的話語,是教育孩子時,使用最大、范圍最廣的“工具”,甚至可以穿透空間和時間的距離。
言語短促的父母,養不出“話癆”一樣的孩子。
愛抱怨的父母,很難給孩子心里撒下陽光的種子。
嘮叨的父母,帶出來的孩子,往往壓抑自卑。
俗話說,你的嘴,就是你的風水。
父母的嘴里,藏著孩子未來的路。
想讓孩子成為積極的、美好的、可愛的人,那么,從現在開始,對孩子多說積極的話、美好的話、可愛的話。
父母的良言,是指引孩子往前走的明燈。
父母的惡語,是種在孩子心里的毒瘤。
父母隨口而出的語言,或許就是孩子未來要走的路。
1、父母的嘴里,藏著孩子的智商
看過一條令人心疼的新聞:
在外地做水果生意的王女士,有一天,把3歲多的兒子一個人放在家。
不幸的事發生了,孩子從5樓掉下去,生命垂危。
幸運的是,搶救及時,孩子在重癥病室呆了19天,出院時也沒有什么后遺癥,而且還有一個喜人的意外收獲。
原本3歲多的孩子,一切正常卻不會說話,為此,幼兒園都不收他。
沒想到,大難不死,還找回了語言能力。
后來,在醫生的推斷下,應該是在重癥監護室里,護士們每天陪孩子說話,無意中提升、鍛煉了他的說話能力。
在孩子出事之前,王女士由于忙于生意,幾乎很少和孩子交流,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遲緩。
特別慶幸,孩子沒事,正常的他也終于能像正常孩子一樣成長。
《父母的語言》一書中指出:
發育中的孩子早期接觸的詞匯數量,對孩子大腦構造和發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,它會直接影響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學習能力的差異。
也就是說,在孩子的人生早期,父母對孩子說話的多少、說了什么話,將會對孩子的學習、語言、智商產生影響。
人人皆知,一個人說話的能力,就像吃飯睡覺呼吸一樣,伴隨著人的一生,并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父母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,起早貪黑地賺錢,沒日沒夜地奔波。
殊不知,孩子最好的起跑線,就藏在父母的嘴里。
對孩子多說話、說好話、說積極的話,相對于給孩子的人生涂上了絢爛的底線。
2、父母的嘴里,藏著孩子的人際關系
羅振宇曾說過 :
當代社會,最重要的能力是表達能力。
表達能力強的人,會比別人得到更多的機會和人脈。
昨天,朋友在我們閨蜜群里,發出她和10歲兒子的聊天記錄。
大家被母子倆甜到,也被孩子暖心的話語暖到。
這幾年,朋友一直在網上兼職寫稿,每次發稿都會和兒子分享。
這段時間,由于疫情原因,兒子一直在老家,母子倆只能靠信息交流。
“媽媽好棒,愛你,媽媽?!?/span>
之后,在朋友的引導下,孩子對文章內容、層次進行了解讀和夸獎。
朋友說:“哪怕只是個孩子,被人這樣夸獎我辛苦寫出來的文章,心里有一種莫名的成就感與溫暖?!?/span>
其實,之前見過朋友的兒子,年紀雖小,說出來的話,卻很暖人。
看到人家穿了新裙子,他會夸人有眼光,買了這么好看的裙子。
看到別人做了新花樣的指甲,他會夸人手和花樣搭配得真好。
當大家沮喪時,他還能時不時給出兩句“心靈雞湯”。
《小王子》里有一句話:
世界上,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,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心情跌入谷底,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。
有些人,一開口,就贏了。
朋友平常的語言習慣,就是積極的話語多過消極的語言、夸獎多過批評、鼓勵多過指責。
大家都喜歡和她聊天,人緣極好。
或許正是這樣的耳濡目染、言傳演教,也讓孩子學會了看人看長處、夸人夸具體的思維方式。
反觀身邊有些父母。
他們在語言上缺乏智慧,習慣了以責備代替善意、用批評代表擔心,背后議論他人行為。
兒童心理學研究指出:
孩子的眼睛,就像一臺不設上限的攝錄機,可以記錄下父母的言行,并以此為人生準則,模仿和傳承。
猶太人有一句諺語也說過:“孩子在街說的話,都出自于他父母的嘴?!?/span>
不難想像,一個說話傷人的孩子,未來又如何打通人際關系?
3、父母的嘴里,藏著孩子的性格
電影《滾燙的愛》中,女孩安澄遭到同學的暴力對待。
有一次,安澄被同學偷走校服,不敢去上學,讓媽媽幫她請假。
她哭著對媽媽說:“我和你是不一樣的,我是一個底層的人?!?/span>
媽媽聽了特別心痛,但她忍著淚水,對女兒說:“我們是一樣的人?!?/span>
在媽媽的鼓勵下,安澄鼓起勇氣反抗欺負她的同學,過了一段時間,再也沒人敢欺負她。
安澄的媽媽在得知女兒被欺負后,既沒有氣到替女兒出頭,也沒有責怪女兒太軟弱。
而是用有力的話語去鼓勵孩子,她有能力走出困境。
在人的一生中,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,遭到各種各樣的刁難。
有人選擇知難而退,有人卻要迎難而上。
有人在難題面前一籌莫展,有人卻是尋找靈光。
這一切,大部份的功勞,都應該歸功于童年時的經歷,父母對孩子的教育。
一個打碎了花瓶的孩子,父母是直接追問責任人、要求認錯,還是對孩子說:
“寶貝,有沒有嚇到、傷到,我們一起把碎渣清理了,以免再傷到其它人?!?/span>
久而久之,在前者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,遇事時,會下意識地去推卸責任,因為承擔責任有可能會被罰。
而后者則會懂得,發生任何事,都不必害怕,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結果。
一個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孩子,父母是披頭蓋臉地質問“怎么才考這么一點”,還是對孩子說:
“考得不好,你也很沮喪對不對,要不,我們一起看看問題出在哪里?”
前者,永遠不會知道,為什么自己努力學習、堅持作業,仍然考不到高分。
后者,感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接納,即便仍然成績不理想,他們也會活得有力量。
我們都知道,生而為人,艱辛和機會往往并存。
而一個人的思維方式,則多數體現在他的話語里。
正好也展示了,這個人是積極地生活,還是消極地處事。
這一切,都藏在與父母相處的最初幾年、父母的語言里。
4、父母的嘴,決定著孩子的路
人一生的發展,離不開良好的學習態度、和諧的人際關系,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。
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,是孩子未來路上的奠基石。
好的人際關系,是孩子未來路上最好的助力。
好的生活態度,則是孩子披荊斬棘、堅持到底的鎧甲。
有這樣一段話:
影響孩子成長的主要因素是父母,父母教育是人的成長的根部和根本。
父母的話語,是教育孩子時,使用最大、范圍最廣的“工具”,甚至可以穿透空間和時間的距離。
言語短促的父母,養不出“話癆”一樣的孩子。
愛抱怨的父母,很難給孩子心里撒下陽光的種子。
嘮叨的父母,帶出來的孩子,往往壓抑自卑。
俗話說,你的嘴,就是你的風水。
父母的嘴里,藏著孩子未來的路。
想讓孩子成為積極的、美好的、可愛的人,那么,從現在開始,對孩子多說積極的話、美好的話、可愛的話。
上一條:
不要讓無條件的愛成為內疚
下一條:
小孩該不該報早教班、興趣班,父母需要看這幾點